查看原文
其他

管院首届“IPhD”直博生孟亮,获“浙大2016届人文社科唯一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喜讯

浙大管院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2023-07-04



SOM“喜讯”

学制5年,采用国际化课程体系,且只招收推荐免试的研究生......果然是那个学霸们都爱的“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国际直博生项目IPhD”,只为培育“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学科高端研究型人才”而生。


近日,该项目首届毕业生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孟亮的博士学位论文《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任务设计与个体的内在动机:认知神经科学视角的实证研究》,成功入选“2016年浙江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同时,他也成为浙江大学2016届人文社科唯一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



在浙江大学2017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孟亮及其指导老师、浙大管院马庆国教授接受了荣誉证书与表彰。


据悉,浙江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每学年进行一次,评选标准极为严格。选题须为学科前沿,研究成果须创新,达到同类学科的国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并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或应用前景等。同时,论文在评阅中原则上要求获得4名及以上专家评判为“优秀”(A)。


厉害了,我的“健康力量”!


能够从浙大千千万万的学霸中“脱颖而出”,成为2016届人文社科唯一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且曾在2015年荣获浙江大学学生最高荣誉“竺可桢奖学金”。这绝对不是运气,更不是与生俱来,而是50%的努力+50%的培育。


那么,这位为人低调、“深藏功与名”的孟亮同学到底如何一路走来?对于获奖和培育他的浙大管院IPhD项目,他又如何看待?一起来听他怎么说。


2015年浙江大学吴朝晖校长(左)为孟亮(右)颁发“竺可桢奖学金”荣誉证书


“专访时间”


Q1. 对于此次获奖,有何感言?


孟亮:我能说受宠若惊吗?浙大优博对于博士生来说,是至高的荣誉,更是对整个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就的充分肯定。之前我获得过浙江大学学生最高荣誉“竺可桢奖学金”以及浙江大学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今年也有很多好消息,比如当选上海市晨光学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资助,但这些都比不上这次获奖让我激动。


当时学院联系我、希望推荐我参评浙大优博,虽然知道作为人文社科领域的博士生想要突出重围的难度极高,但我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希望听听学者们对于我的研究的评价。所以,很荣幸这次能够为学院争得荣誉,也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对青年学者的支持和鼓励。


Q2.读博期间,是否遇到过一些困难?如何克服的?


孟亮:读博期间,我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迷茫和彷徨,相信每位读过博士的人都会有同感吧。虽然在本科期间对于学术研究的兴趣就已经在萌芽了,但真正进入博士阶段后会发现学术研究和自己之前的认知有很大的不同。


可以说选择读博,就选择了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你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在文献阅读上,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研究的立足点;而这也意味着,可以花在休闲娱乐和社交活动上的时间少之又少。


了解并且适应学术生活的节奏之后,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到来:学术生涯是艰辛的,想要在学术上有所成就需要真正热爱科研,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选题或研究领域;在从事这一选题的研究过程中,相比其他学者,你还应当具备自己的优势和独到之处,这样才能突出重围、在学术圈立足。


我的研究领域是基于意义追寻的工作动机。选择这一选题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我是一个自我驱动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一直坚持做自己感兴趣、觉得有意义的事,我希望更好的去了解我自己;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只是把工作视为一种获取报酬的方式,对于工作内容本身缺少认同感和足够的兴趣,难以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自我满足。而我有一个美好的心愿,希望通过我的研究能让更多的人在工作中找到快乐、发现从事一项工作的内在动机。


虽然我在直博生涯的前半段就开始思考这一研究选题、并且做了一些探索性研究,但我一直没想清楚如何将我的研究搭建成一个大的研究框架、系统性的向前推进,因而在这一选题上的研究停滞了两年。转折点发生在我在斯坦福大学访学期间,在一次学术报告中,我第一次接触到自我决定理论。可以说这一理论重塑了我对人类动机的认识,在我的研究陷入泥淖时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如今,自我决定理论已不是我的全部,但它永远是点亮我生活的灯塔。生活就是这么奇妙,你永远不知道一个不经意间的举动或一条容易被忽略的信息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能做的就是以开放、包容、乐观的心态去拥抱这个世界吧。



Q3.你认为,导师或浙大管院其他老师在读博期间发挥了什么作用?


孟亮:我的心中有许多的感谢。感谢马庆国教授将认知神经科学的技术手段引入管理学研究,从此我的工作动机研究有了一把“利器”。神经管理学是一个年轻而前沿的研究方向,试图打开管理决策的黑箱、深入了解人们做出管理决策的内在原因和背后的认知加工机制。如果方法使用得当,可以让我们的研究拥有更多的可能。


我和郑杰慧同学在2015、2016年分别获得浙江大学学生最高荣誉“竺可桢奖学金”,都是在神经管理学领域从事研究。具体到我的研究上,由于众多客观原因,动机水平的强弱往往难以量化,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一重要问题的学术进展。在受控的实验室研究中,可以借助认知神经科学的技术手段,在个体参与活动过程中更加客观的测度其动机水平,从而突破现有测量方法的壁垒、打开一片新的天空。


感谢浙大管院神经管理学团队的汪蕾教授、王求真教授、沈强副研究员,他们在和我进行合作研究时没有把我当作学生、而是视为平等的合作者,这种学术合作让我收获颇丰。在直博的后半段,我也参与了对低年级博士生的学术指导,这进一步锻炼了我的学术能力。目前我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副教授,但我和汪蕾教授等浙大管院老师的学术合作一直都在延续,我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在毕业后依然为学院的科研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Q4.你如何看待浙大管院IPhD直博项目?能否从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等角度谈谈它的特色?


孟亮:我是浙大管院首届IPhD直博项目的学生,可以说直博在当时是一种创举,还不为大众所了解。我觉得直博项目的最大特色是明确的学术导向,以培养未来管理学界的中坚力量为目标。


与传统的硕士加博士阶段或硕博连读不同,直博项目将5年的时间打通,开设的课程更具针对性、设置的培养环节也确保博士生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受到熏陶。


举个例子吧,当年,我作为学院博士生会副主席和直博班班长,参与了学院品牌活动“浙大管理之博士生论坛”的创建。这一论坛由博士生自主举办,为大家搭建起轻松愉快的学术交流平台,每期论坛邀请一名博士生分享自己的最新研究进展、并邀请相关老师进行点评。


博士期间的学术活动原本是以导师为核心的学术团队为主体的,这样的学术讨论更具针对性,但大家的思维模式容易趋同,有时会被一个简单的问题所困、找不到好的解决方案。而博士生论坛把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领域的博士生聚在一起,让思维的火花进行自由的碰撞,有时一句简单的点评会“一语惊醒梦中人”,给研究带来新的思路。


从毕业的去向看,我们有同学入职山东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这是对IPhD直博项目办学效果的充分肯定。而我也了解到这几年来直博项目在不断改进,比如进一步加大对海外访学和国际合作的支持力度,也因此后面几届直博生在学术方面也取得了骄人成绩。后生可畏,我相信学院的IPhD直博项目会越办越好。


Q5.从个人成长的角度,谈谈几年直博生活对你的影响?


孟亮:2010年的夏天,我参加了浙大管院的保研夏令营,并且获得了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的第一名。在此之前,我一直计划去海外攻读博士学位,并且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可以说那个夏天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被学院的科研实力所震撼、被神经管理学研究方向所吸引、被“浙里”的人文关怀所深深打动。最终我没有选择出国深造、没有选择保送到其他高校,而是坚定的来到了这里。


我不知道如果当时做出了其他决定,现在会过着怎样的生活。但我知道,5年直博生活培养了我独立研究的能力,让我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获得了认可。这5年,我作为在读全日制博士生申请到了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受到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邀请成为其评阅专家、研究成果获得了《郝芬顿邮报》、《参考消息》、《钱江晚报》等国内外媒体报道。


“枯燥”的学术生活需要调剂,这5年我也利用假期走过了世界的很多角落,成为自由行达人。未来还有许许多多的5年,我相信未来我在学术之路上也会具有更多可能吧。



Q6.能否简要谈谈你的未来规划?


孟亮:毕业后的第一年里,我获评副教授、入选上海市人才计划、获得国家级课题的立项、陆续有很多成果发表。近期我希望有机会到国际一流学府进行学术访问和合作研究,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


说到长期规划,我热爱学术研究,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获得国内外学者的认可,希望自己有能力影响到更多学者从事工作动机领域的研究。


我还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研究,给这个世界带来一点点不同: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在工作中发现快乐和自我价值;希望企业的管理者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能够关注员工的内心诉求、给予员工更多的人文关怀,让人们在工作中获得自我实现。我相信未来会更加美好。


附:获奖者简介


孟亮,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16届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生、浙江省优秀毕业生,浙江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学生最高荣誉“竺可桢奖学金”、浙江大学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获得者。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上海市晨光学者、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评阅专家、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等知名国际学术期刊评阅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神经管理与神经工程研究会理事。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作动机与激励,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在内的近10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发表于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Social Neuro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Neuroscience Research、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等SSCI/SCI收录期刊,曾获得《阿贝赛报》、《郝芬顿邮报》、《参考消息》、《钱江晚报》、澎湃新闻、浙江电视台等国内外媒体报道。


>>>了解浙大管院IPhD国际直博项目详情,请点击文末左下角的“阅读原文”。



策划采访:段婷

素材提供:孟亮

今日编辑:段婷


欢迎关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官方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